文化禮儀--研討各國文化習俗,傳承人類文明,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,促進全球交流。
Feb
3
《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》(萊納·瑪利亞·里爾克)[中英德]
2013/02/03 文化禮儀 * 熱度: 225407℃ *

里爾克的《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》不僅啟發了馮至等杰出詩人,更成為一代文學青年的精神指南。每一次翻讀,“詩人溫暖、和藹而多情的關懷”似乎伸手可以觸摸。
Nov
6
中國人不該叫錯的“三個稱呼”
2011/11/06 文化禮儀 * 熱度: 44373℃ *

現代漢語則承襲了古代漢語典雅、得體的特征。尤其和人打交道,一張嘴就是謙辭、敬語,自然要講究尊卑長幼。謙稱和敬稱都涉及對人的稱謂,這些語 匯有固定的說法。過去有“家大舍小令外人”的七字訣:“家”、“大”,是自稱長輩和平輩家人的謙稱,如“家父”、“家母”或“家兄”等等。“舍”、“小” ,則完全是謙卑的自稱,即當著別人稱呼比自己輩份小或年齡小的家人,如“舍弟”、“舍妹”等等。“令”、“外”、“人” :令,美好的意思。凡稱呼別人的家人,無論輩份大小,男女老少,都冠以“令”字,以示尊敬,如稱別人的父親為“令尊”、母親為“令堂”、妻子為“令閫”、 哥哥為“令兄”、妹妹為“令妹”、兒子為“令郎”、女兒為“令嬡”等。
Sep
9
請人原諒說“包涵”,求人幫忙說“勞駕”,向人提問說“請教”
得人惠顧說“借光”,歸還物品說“奉還”,未及迎接說“失迎”,
需要考慮說“斟酌”,請人勿送說“留步”,對方到場說“光臨”
接受好意說“領情”。與人相見說“您好”;問人姓氏說“貴姓”;
Jul
29
古代“信”字是人不是物
2011/07/29 文化禮儀 * 熱度: 19054℃ *

在我國古代,“信”字是人不是物。“信”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,而是指送信的人。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遞交函件和傳遞消息的人,也包括外交使臣。
Jul
29
人生分九段,中國古代的年齡劃分
2011/07/29 文化禮儀 * 熱度: 21119℃ *

古代根據男子成長過程的生理特點,以十年為單元,將人生大致分為九個階段。分別是“幼”、“弱”、“壯”、“強”、“艾”、“耆”、“老”、“耄”、“期”,說來相當有趣。
Jul
29
古代文化常識之一: ◆人的稱謂 ◆
2011/07/29 文化禮儀 * 熱度: 15281℃ *

【直稱姓名】大致有三種情況:(1)自稱姓名或名。如“五步之內,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”,“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”。(2)用于介紹或作傳。如“遂與魯肅俱詣孫權”,“柳敬亭者,揚之泰州人”。(3)稱所厭惡、所輕視的人。如“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,賈余慶獻諂于后”。
Jul
25
【用于結尾的】
〖拜啟〗〖拜書〗寫信的敬稱,表示對受信人的敬重。意為叩拜陳述。例:毛澤東在《致宋哲元》中:“弟
毛澤東拜啟”。再例:宋·蘇軾《答秦太虛書》:“兒子每蒙批問,適會葬老乳母,今勾當作墳,未暇拜書。”未暇拜書就是沒有抽出時間來寫信意思。
〖拜啟〗〖拜書〗寫信的敬稱,表示對受信人的敬重。意為叩拜陳述。例:毛澤東在《致宋哲元》中:“弟
毛澤東拜啟”。再例:宋·蘇軾《答秦太虛書》:“兒子每蒙批問,適會葬老乳母,今勾當作墳,未暇拜書。”未暇拜書就是沒有抽出時間來寫信意思。
Jul
20
八拜之交語出《紫釵記·吹臺避暑》:“俺二人以八拜之交,同三軍之事。”元曲《凍蘇秦》:“你不知這張儀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。”又《西廂記·張君瑞鬧道場》:“與小生同郡同學,當初為八拜之交。”俗稱結拜兄弟為八拜之交;按古無八拜的禮,以互相四拜算為八拜。